勇争先·改革进行时⑧|一条“改革专线”,引来四只“金凤凰”
陈明慧2025-07-28 20:10:56
来源:交汇点新闻

开栏语:

探路者,勇争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江苏考察,全国两会期间多次到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几乎每次必谈改革,先后赋予江苏“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着力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等重大要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涵盖多个领域,关乎党和国家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近一年来,各项改革举措在江苏大地落地生根,激发澎湃动能。即日起,在省委改革办支持下,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推出“千帆竞发勇争先——江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时”专栏,透过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案例,展现发生在江苏大地的改革故事,共同感受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国首个真正实现绿电可溯源的产业园区——

一条“改革专线”,引来四只“金凤凰”

“咔嗒!”

一台机械手从物料架上精准抓取车架,悬臂转动时带起微弱气流。“注意看关节处,启停丝滑顺畅。”7月23日,盐城大丰港零碳产业园,上海永久进出口有限公司盐城厂区负责人朱兴朝轻触控制屏,指着试运行的E-bike生产线跟记者说。

大丰港零碳产业园区

再过两周,这条专供出口车型的生产线将正式投产。这是上海永久首条使用物理可溯源绿电的生产线,也是其传统生产线转型升级后首次实现碳足迹全流程溯源,以期突破欧盟碳关税壁垒。未来,每年将有20万辆电动自行车从这里销往全球市场,引领品牌进一步向海外扩张。

永久自行车

从今年1月洽谈签约到2月火速进场,再到如今生产线试运行,作为一家诞生于1940年的老字号企业,这也是上海永久首次将旗下高端电动自行车品牌唯一专属生产线落户外地。这场“闪电联姻”的背后,是一条看不见的绿色电能“改革专线”。

“全国寻找一条绿电专线,再找不到,面临出局风险。”朱兴朝向记者回忆去年的“焦灼”时说,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对碳足迹、回收比例设置了严苛的技术门槛,要求溯源全路径碳足迹。“无法溯源碳排放,成为企业出口的‘拦路虎’。”

位于射阳港零碳产业园的“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踏破铁鞋无觅处之际,盐城大丰港零碳产业园让企业看到了希望。得益于“绿电进园区”工作的扎实推进,近年来江苏省零碳产业园区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大丰港、射阳港、滨海港等园区,围绕变电站构建绿电物理可溯源网架,让新能源与有绿电需求的企业通过绿电专变、绿电专线设施用上可溯源绿电。

射阳港零碳产业研究院

“按照惯常路径,风、光等新能源发出的绿电,先连接到输电网,再走配电网输送,直连意味着在发电侧到用户侧之间拉专线。”大丰港管委会低碳产业园碳谷管理中心低碳专家顾晓峰告诉记者。

“不再盲人摸象,现在是用多少电发多少电。”盐城电力设计院院长唐华道出关键,传统模式下,光伏装机激增导致消纳困难,强制配储又推高系统成本。而绿电专变专线创造性地实现“源荷协同”—— 将风光电源和永久工厂接入绿电专变专线同侧,通过绿电专线降低外送输配电损耗。

滨海港风电、渔光互补光伏发电新能源基地

供需两端都有需求,但也有阻力。“新能源发电具有波动性和间歇性,如何保证电压稳定,让绿电稳定地输送到每个用电终端?”朱兴朝抛出顾虑。

海上风电   严 正东摄

专线的诞生,源于一场电力体制改革的破冰。作为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也是省委、省政府支持建设的绿电低碳发展示范区,去年7月,盐城高标准编制实施《国家碳达峰试点(盐城)实施方案》,主动适应国际绿色贸易规则,将绿电物理可溯源、高比例、稳定消纳系统纳入其中。

“风光渔”一体化电站

与此同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决定》的出台,为我们先行先试零碳园区注入强心剂,促使我们加快探索的步伐。”盐城市发改委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处处长何骞说。去年底,通过对国家电网变电站的智能化改造,全国首条10千伏“绿电专线”——海韵线建成投运,成功实现13.76MW集中式光伏电力专线直供企业,年供应1500万度绿电,让每吨碳都有迹可循,大丰港零碳产业园成为国内首个基于国网架构的绿电物理可溯源的产业园区。

改革最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以系统性思维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正成为全省探索的方向。今年2月,省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创新开展绿电直连供电试点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确定了首批5个绿电直连供电试点项目,在全国率先启动由电网企业统一规划建设连接电池企业和绿电电源专线的创新试点。从绿电源头开发、坚强智能电网输送、负荷侧科学管理到多元储能灵活调节,环环相扣,形成有机整体,确保绿电“发得足、送得出、用得稳”。

为积极应对全球绿色贸易壁垒,作为全省绿电直连供电试点的“主阵地”,盐城还专门引入权威国际认证机构,积极推进产品碳足迹核算评价和认证标准互通互认。

盐城大丰区围海储能电站项目

“企业通过园区平台自主申报,即可获得国际认可的‘绿色身份证’,实现高效‘出海’。”大丰港港区管委会副主任吴慧露透露,园区与英国标准协会(BSI)、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等18家国内外顶尖机构合作,推动绿电溯源认证、产品碳足迹认证标准全面与国际接轨。“这张‘身份证’,让盐城制造的绿色属性获得世界背书。”

筑巢引凤来。截至目前,除上海永久外,中科瀚宇科技(盐城)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将正式接入这条专线,用上安全可靠可溯源的“纯绿电”。“风电进车间、绿电造产品”,正从愿景走进现实。

“电池企业绿电直连供电试点工作有效提升了地方招商引资吸引力,一批跨国公司正在盐城等地规划投资动力电池、绿色燃料等‘以绿制绿’项目,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大力推动试点项目落地实施,继续做好企业绿电服务工作,提升我省电池等重点行业产品绿色竞争力。

【改革启示录】

关键一招,让绿电“发好”更“用好”

盐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孙海山

盐城拥有江苏省最长海岸线和最大海域面积,沿海风能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充足。截至2025年6月底,全市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1992.5万千瓦,占全市电力总装机规模67.6%。上半年新能源发电176.41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70%,新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11.12%,占全省新能源发电量的22.2%。

如何将绿电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竞争优势,盐城在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上创新前行,创造性提出“能源清洁化、产业绿色化、设施低碳化、管理智慧化、认证国际化”零碳园区建设路径,率先在绿电资源富集的射阳港经开区、大丰港经开区、滨海港工业园区先行先试建设零碳园区。深入推进绿电进园区、绿电进企业,通过建设绿电专变、绿电专线,构建绿电可溯源架构,提升产品绿色认证国际权威性。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能源﹝2025﹞650号),探索创新新能源生产和消费融合发展模式,推进绿电直连便利转化为国际竞争优势,是出口导向型企业驶向绿色供应链彼岸的有力舵盘。政策的出台有利于盐城绿电就近就地消纳,有利于绿电吸聚产业发展,有利于高耗能产业脱碳转型,有利于企业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

总策划: 周进 双传学 顾雷鸣

监制: 何光胜 杭春燕

策划:王冬 耿联 陈繁

统筹: 陈明慧

记者:陈明慧 华钰 许愿

设计:樊玉立 杨晓珑

制作:崔阳

编辑:袁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