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争先·改革进行时⑯|一纸“创新合同”,引领万众革新
范玉贤2025-09-22 09:55:47
来源:交汇点新闻

开栏语:

探路者,勇争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江苏考察,全国两会期间多次到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几乎每次必谈改革,先后赋予江苏“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着力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等重大要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涵盖多个领域,关乎党和国家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近一年来,各项改革举措在江苏大地落地生根,激发澎湃动能。即日起,在省委改革办支持下,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推出“千帆竞发勇争先——江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时”专栏,透过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案例,展现发生在江苏大地的改革故事,共同感受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江苏探索进一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一纸“创新合同”,引领万众革新

9月10日上午,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紫龙药业小容量注射剂1号车间。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5岁的年轻人俯身设备之间、紧盯数据变化——他们组成的攻关突击队,正用技术革新重新定义传统药企的生产方式。

“通过A、B罐交替使用、优化清洁流程,我们把多索茶碱注射液的产能,从每天2批提升到3批。”车间里,95后制造部部长郭庆伟自豪地跟记者说,这项不起眼的流程改进,让产能提高了50%,一年节省人工和能源成本超过80万元。

郭庆伟

郭庆伟带领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今年有15个攻关课题,其中9个已完成。“公司不仅按利润比例给予长效激励,还设立了各种奖项,创新‘有奔头’。”郭庆伟说。

入职10年来,郭庆伟从普通技工一路靠技术攻坚成长为制造部部长,主导实施设备自动化项目17项,质量攻关改善项目10余项。2023年,他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郭庆伟们的奋斗故事,始于一份改变职业命运的职工技术创新专项集体合同。

长期以来,不少企业创新往往局限于研发部门,一线工人的智慧宝藏未被充分挖掘,对其以创新技能助力企业提效的奖励激励机制也不健全,大大影响了一线工人持续创新的内生动力。

是否可以通过开展集体协商、签订专项集体合同的方式,把企业行政方对于职工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单决”,调整为企业行政方和职工方的“双决”,从而实现企业创收与职工增收“双向奔赴”?2018年7月,常州市总工会率先在全国开启探索。

作为首批试点企业,紫龙药业签订全国首份“职工技术创新专项集体合同”。紫龙药业工会主席张娟回忆说,当时签订合同的职工代表孙海滨,曾发明能耗基准线管理方法,为公司累计创效500万元。“受益于这纸合同,他已经从一线设备人员晋升为厂长助理,收入翻了好几番。”过去一年中,5名紫龙药业职工借此实现平均21%的涨薪。

不仅是合同,更是制度。除了提高薪酬待遇外,集体合同还明确了技术通道评定机制,企业打通32个岗位的横向流动通道,产业工人不再只有“管理独木桥”可走。

如今,这项看似微小却深刻的改革,正在江苏成千上万家企业中发生,汇聚成推动产业升级的磅礴力量。目前,全省共2.08万家企业签订职工技术创新专项集体合同、覆盖职工200万名。这项实践也被写入《江苏省集体协商条例》和省委省政府相关政策文件,为全国产改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现实经验。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让路径更加明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明确“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作为制造业大省,江苏迅速布局。今年1月,省总工会全委会专题部署“进一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3月,全省产改推进会部署围绕“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深化产改,加快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8月,江苏省总工会等18家单位联合推出《关于进一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方案》,以“五大行动”为主要内容推出19条举措,提出到2035年培养200名左右大国工匠、1000名左右省级工匠、5000名左右市级工匠的目标。

《方案》尤其关注畅通产业工人纵向、横向两个维度发展通道,提出健全完善“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体系,组织企业开展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工作。

在薪酬激励方面,《方案》坚持“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有序提高劳动、技能、知识、创新等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权重。

产改不仅是激励创新,更是构建适应现代产业转型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五大行动”包括凝心铸魂、赋能成才、匠心奉献、暖心关爱和强基固本,系统化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难题。

截至目前,全省实施产改企业超万家,覆盖产业工人732万人,支撑制造强省建设的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正在不断壮大。

【改革启示录】

以改革撬动一线“智慧宝藏”

江苏省总工会副主席、党组成员 王树华

从车间里的技术革新,到省级层面的“五大行动”,全省2300万产业工人的职业通道愈发广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产改的部署正在有序成为现实。这些年,江苏持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从“试点探索”到“全面展开”,从省级层面的制度设计到企业层面的落实与创新,改革成果切切实实惠及到广大产业工人。下一步,我们将推动产改工作自觉向经济大省挑大梁的“四个着力点”聚焦用力,更好发挥广大职工现代化建设主力军作用,持续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质增效,为江苏扛好挑大梁责任汇聚力量。

一是紧紧围绕“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深化产改,着力提升产业工人技能水平和科技素养,加快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

二是紧紧围绕“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深化产改,紧扣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壮大产业工人队伍、拓宽产业工人发展通道等,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推动全省产改工作继续走在前列。

三是紧紧围绕“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深化产改,加强与兄弟省份的互学互鉴,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为全国产改工作探索更多经验。

四是紧紧围绕“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深化产改,健全“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切实维护产业工人特别是新就业群体合法权益,让广大职工切实感受到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温暖。

总策划:周进 双传学 顾雷鸣

监制:何光胜 杭春燕

策划:王冬 耿联 陈繁

统筹:陈明慧

记者:范玉贤 倪敏 陈明慧

设计:杨晓珑 周莉娜

编辑:刘言